查看原文
其他

帮扶车间有哪些新鲜事?进来听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如今,在广袤乡村,帮扶车间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载体。为展现各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完美结合的生动实践,本报今日推出“帮扶车间新鲜事”主题报道,小切口讲述人才、技术、资本等向农村流动的生动故事。



内黄

●兴起一个产业

           村民就近能务工

□王都君 文/图

9月8日,当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内黄县田氏镇付路村村民李青霞换上整洁的新衣,走进离家只有500米远的开天味业有限公司,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李青霞在盘点货物入库单

公司车间内,工作人员在流水线旁熟练地作业,机器运转的声音此起彼伏。不一会儿,一袋袋鸡精、味精、烧烤调味料等就生产出来了,整齐地堆放在一起。一旁仓库里,李青霞拿着入库单整理、盘点货物,进行货物入库工作。

李青霞坦言:“在家门口上班,再也不用为外出务工发愁,也给了孩子完整的陪伴。”

李青霞今年49岁,她爱人早年因意外离世,孩子正在上学,家中还有公婆需要照顾,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困难。“我以前负责分装醋的最后一道工序,活不重,一个月工资约3000元。”李青霞说,后来由于她工作认真,坚持原则,吃苦耐劳,公司便将她调任为几个车间的仓库保管员,现在一个月收入3500元以上。

“前不久我买了房子,付了首付,心里美美的,感觉日子越过越甜。”李青霞略带腼腆地说,“这也是我家的大喜事!”

开天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本地调味品生产企业,已就近安置劳动力66人,其中包括李青霞这样的脱贫户18人。

“不出村、有活干、把钱赚,如今的生活,真是欣欣向荣,充满了奔头。”李青霞说。

在内黄县的就业帮扶车间里,像李青霞一样的女工有很多。

近年来,内黄县不断强化农民工就近就业帮扶与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等有效衔接,统筹城乡就业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以招商引资促就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以技能培训引导就业创业,助力实现产业兴、就业稳、收入增,让百姓稳稳端牢就业“饭碗”。

鲁山

●引进一个项目

果筐生产强集体

□本报记者 丁需学 通讯员 王永安 王俊凯 文/图

9月6日,在鲁山县梁洼镇连沟村产业帮扶车间,制筐机器不停运转着,工人有序地将加工好的筐子码放在车间外边。

“着眼于服务农产品生产销售,俺村在2019年引进这个果筐加工项目,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不仅满足本县多个乡镇发展特色种养业的需求,还销往宝丰、汝州等邻近县市。”连沟村党支部书记高红伟说。

高红伟在操作机器

高红伟介绍,鲁山县是林果、蔬菜、食用菌种植大县,光酥梨种植面积就有12万余亩,蛋鸡、蛋鸭养殖也颇具规模,包装、运输农产品所需的塑料筐用量非常大,入驻连沟村产业帮扶车间的平顶山市腾辉工贸有限公司瞄准市场商机,投资100余万元在此生产塑料筐。

目前,连沟村产业帮扶车间年产果筐100余万个,年产值800余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收入,长期安排19人务工。连沟村脱贫户蒋艳平、监测户尚学理在车间生产线上打工,每月工资3000多元。

“这个公司效益很稳定,被评为鲁山县乡村振兴先进单位。在产业帮扶车间的带动下,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保持在30万元左右。村里有钱了,就整修了道路,修建了多个游园,村庄变得越来越美,目前正在争创‘五星’党支部。”高红伟说。

说话间,负责送货的上官红洋接到电话,要去汝州市送趟货。上官红洋是汇源街道大王庄村村民,在这里维修机器、开车送货,每月工资4500元。高红伟介绍,前段时间当地林果大量上市,这里一天能销出去四五车果筐。

平顶山市腾辉工贸有限公司申报的二期项目目前正在走审批程序,将新增两条耐用型果筐生产线,年产果筐能力将提升至200余万个,增加就业岗位20余个,为鲁山县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提供有力支撑服务。

封丘

●回流一个人才

乡村振兴添帮手

□本报记者 刘亚鑫 文/图

“吱吱吱——”9月5日上午10点,在封丘县曹岗乡邵寨村一处帮扶车间里,张美娇捏着一个手指长的缝纫机刀片,对着一台小型的电动砂轮机专注地打磨,摩擦产生出细碎的火花。

质检中的张美娇

“闲了就磨刀片。”利落地将磨得发亮的刀片放进一个铁盒后,张美娇笑着告诉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车间有近100台缝纫机,用来切割的刀片最容易磨损,常需翻新。

这个帮扶车间名叫河南舒适护理用品有限公司邵寨分厂,主要生产电商平台俏销的一次性内裤。两年前,张美娇通过总厂的招聘与培训,来到家门口的这个帮扶车间,成为质检管理人员。

如今她不仅熟知质检流程与标准,还精通缝纫,更是学会了一些简单缝纫机维修技术,称得上“多面手”。

2018年,封丘县人张万锡响应政府号召从广州返乡创业,陆续在7个乡镇租用了8个帮扶车间,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除了张美娇这样的管理人员,还大量招收留守劳动力,带动一批脱贫户就业。目前年营收已突破一亿元。

从磨刀片的办公室走出,张美娇开始挨个工位质检:看线头,查针脚,验松紧。走到邵寨村脱贫户吴学芳的工位前,张美娇检查后提高声量说:“大姐一直缝得很好!”

能干的吴学芳每月能拿6000元以上的工资,还种了20多亩地,独自抚养3个孩子,虽然辛苦,但要强的她一直干劲满满。

“离家近,那就是我家!”暂时停下手里的活儿,吴学芳指向帮扶车间窗外的红色楼房。那是她从黄河滩区迁建到这里的新家,面积有150平方米。

临近中午,车间里的缝纫机声依旧响个不停,张美娇穿梭在排列整齐的缝纫机前,身旁是白花花的布料,更是幸福生活的希望。

虞城

●研发一项技术

村企营收千万元

□本报记者 李燕 见习记者 陈炫羽 文/图

“这款镂空钢卷尺,是全球首创专利,把尺格的外围全部做镂空设计,方便清理内部杂质。”9月6日,在虞城县锐尔拓工量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公司总经理刘国会向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介绍。

刘国会是虞城县稍岗镇人,已经从事钢卷尺行业30余年。为打破传统卷尺的使用局限性,他带领团队不断创新,研发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独特性的卷尺产品。

刘国会在展示钢卷尺

“创新,是一个企业长久生存下来的关键。”刘国会说,正是凭借勇于创新的精神,锐尔拓工量具在钢卷尺行业中脱颖而出,其镂空钢卷尺的售价虽然是传统产品的三倍左右,但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设计,仍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仅这一款产品,就为公司创造了千万元的营收。

该公司展厅内,一款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激光卷尺,再次刷新了记者对钢卷尺的认知。这把卷尺不仅能够测量直面和弧面,还具备自动计算面积、体积的功能,更配备了先进的语音播报系统和液晶显示屏,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

“有了它,两分钟左右就可以将一个房间的三维图展示出来,并传送到手机。”刘国会说,这款产品预计在今年秋季广交会推出上市。

虞城县钢卷尺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得益于企业的不断创新和技术进步,更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产业链的完善。目前,虞城县年产钢卷尺15亿只,占全国产销份额的85%以上,出口份额更是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其中,稍岗镇作为虞城钢卷尺的发源地,更是汇聚了众多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带动了超过20万人的就业。

“我们会持续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将企业做大,为家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吸引人才回流,激活乡村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刘国会说。

西峡

●延伸一个链条

双孢菇产业带民富

□本报记者 曹国宏 通讯员 刘禾 李艺潇 文/图

金秋时节,西峡县双龙镇后湖村双孢菇产业帮扶车间,一派繁忙景象,30多名村民进进出出,运料、洒水、封窗,有条不紊地在大棚里上基质,为双孢菇生长培植温床。

后湖村双孢菇产业帮扶车间总投资420万元,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营,共有33个双孢菇棚,吸纳18户种植户、110余名劳动力就业。

“现在正是种菇的时候,村民们劲头儿可足啦。”后湖村党支部书记、帮扶车间负责人袁新恒骄傲地说,“去年,帮扶车间年产菇300余吨、产值200余万元,除去前期投入成本,每棚净赚3万多元。”

袁新恒在为双孢菇生长基质洒水

2023年,后湖村利用废弃厂房,招商引资300万元,投资建成西峡县后湖包装有限公司,生产食用菌罐头罐体供外贸企业使用,村集体增加租金收入20余万元,在村里打造起了双孢菇生产加工产业链。

“我们一方面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达成购销协议,一产、二产无缝对接,双孢菇被加工成各类罐头远销海外;另一方面,立足双龙镇食用菌加工业的集聚优势,生产罐头罐体,供企业使用,现在已经供不应求啦!”说起帮扶车间的发展,袁新恒自信满满。

产业链的形成让帮扶效果迈上新台阶。目前,后湖村争取衔接资金70万元,用于建设帮扶车间备料仓储车间及配套设施项目,构建“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千家万户”的生产组织体系,推动双孢菇扩规种植,推进稳产高产技术研发,助力鲜菇进入一线城市商超,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尉氏

●打造一个基地

“巧媳妇”挣钱又顾家

本报记者 焦宏昌 通讯员 孙俊旗 胡占营 文/图

9月5日,位于尉氏县大桥乡周庄村的森簏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流水线上,从制版、裁剪、缝制到包装,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

“现在正在赶制15万条裤子的订单,全部出口到美国,已经完成的7万条马上就要发货。”公司负责人张跃辉接受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公司接到的订单,还有来自斐济、西班牙等国家的,已经排到了11月。”

工作中的张跃辉

张跃辉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服装加工、销售行业。2010年,他响应家乡号召,回到尉氏县投资创办森簏服饰有限公司。“脱贫攻坚期间,公司吸纳了20多户贫困户就业,帮助他们顺利脱了贫,近年来公司连续被评为省级、市级‘巧媳妇’就业基地。”提起公司的发展,张跃辉难掩自豪之情,“现在脱贫群众继续在基地务工,大多数都成了技术骨干,有的还当上了组长、部门主管。”

孙瑞云就是张跃辉所说的技术骨干之一。她从2015开始在基地务工,在基地的培养下,一步步从车缝工干成了车缝组长,现在当上了质检部主管,一个月有近7000元的收入。

“我家离公司很近,在这里工作,还不耽误顾家!”孙瑞云说。

“巧媳妇”就业基地目前有务工人员150多人,2023年实现营收3400余万元。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森簏服饰有限公司还采取与村集体入股分红的方式,每年带动周庄村增加集体收入12万元。

“目前,我们正在对基地进行升级改造,预计到明年5月,我们将建成一万平方米的标准化车间,引进一流的服装生产线和数字化管理软件,实现从简单加工到品牌化的提升,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张跃辉说。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监审:许会增
审核:李躬亿 
责任编辑:王馨 

往期推荐



为啥要在农村当老师?他给出了答案……

创历史最好纪录!河南3家药企上榜全国医药工业百强

高层次人才必看!一站全搞定……

新学期,43条安全提示转给师生家长→

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力度再加大!


我们还能做:网络直播 新媒体宣传推广 活动策划 宣传片 专题片 微电影联系电话:0371-65795712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河南日报农村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